清代名医陈士铎--引火汤

什么样的人适合用引火汤呢?


什么样的人适合用引火汤呢?

1、一到春天就上火的人,不管你是咽痛、牙痛,还是口腔溃疡,甚至是失眠、头晕、耳鸣、三叉神经痛等等,都可以看作是虚火上炎。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春天呢?因为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,阳气要从里往外走,阴本来就不足,没有办法把仅有的虚阳涵养住,这就好比放风筝一样,你手里没有力气,那风筝就越飞越高,到后面,完全不受控制了。

2、口腔溃疡、咽喉肿痛等等,只要是反反复复,迁延不愈的,那就是虚火在作祟,也可以用引火汤。

3、上热下寒的人,头面爱上火,但是下肢呢又冰凉冰凉的,尤其是脚和膝盖。平时又喜欢吃点冷饮,虚火老往上飘,人就爱吃凉的,但是一吃呢,肚子就不舒服,因为阳气都往上走了,所以下焦是有所不足的,再吃寒凉的东西只会让人寒上加寒,上火的症状也会加重。

4、结合舌苔来看,舌质红,舌苔特别薄或者没有舌苔,这样的人用引火汤是比较对症的。

好多人一上火就想着用点清热泻火药,好让它快点过去,然而在多数情况下,这种方法往往适得其反

为什么呢?因为你的火不是实火而是虚火。

哪里的虚火?肾里面的虚火。

肾为水火之脏,肾阴肾阳共处一宅,通常情况下,这个阳要潜藏在阴里边,它要韬光养晦,然后自下而上地温暖周身,就像灶火煮饭一样。

当一个人肾阴亏得厉害,肾阳就呆不住,就要往外跑,往上窜,这就好比灶下的火啊,烧着烧着,一个不小心,火气燎上来了,就变成了一股邪火,这股邪火在身体里乱窜,窜到哪里,哪里就出问题。有人表现为失眠,有人表现为牙痛,有人表现为咽痛,有人表现为口腔溃疡。

所以你看,虚火并不是说你体内真正的火热较多,它只是阳气没有呆在该呆的地方,没有被合理的利用起来。你用清热解毒的办法,喝凉茶也好,吃下火药也好,这些寒凉的东西一去到体内,就像一瓢一瓢的冷水,那灶下的火烧出来了,你是用一瓢冷水给它浇灭呢?还是用火钳夹住,连柴带火,一起塞回灶里?

答案很显然,当然是后者。这就是引火归元,让火回到应该去的地方。这是既能灭火又能保住阳气的好方法。


引火汤出自清代名医陈士铎之手,老话说的好,术业有专攻。陈士铎这个人对“火”颇有研究,他创立的很多方子都是与火有关的,比如,导火汤、清火汤、收火汤等等。其中,比较有名的,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火汤了。


引火汤:熟地3两(60g),巴戟天1两(30g),茯苓5钱(15g),麦冬1两(30g),北五味2钱(6g)。

功效:阴蛾。少阴肾火上炎,咽喉肿痛,日轻夜重,喉间亦长成蛾,宛如阳症,但不甚痛,而咽喉之际,自觉有一线干燥之至,饮水咽之稍快,至水入腹,而腹又不安,吐涎如水甚多。


巴戟天引火归元,可以把停留在上的火气给它拉回来,同时它又是非常暖热的一味药,能够把肾水暖起来,让肾水不那么寒凉,中医有一句话叫,水浅不养龙,水寒不养龙。水浅了,虚火会上亢;水寒了,虚火也会上亢。打个比方,当你把手伸到冷水里去,是不是会感觉到刺骨的寒冷?是不是想要快速逃离?

当然,光把火引下来还不够,还要滋补肾阴,这样,它才能踏踏实实地住进去,才不会隔三差五地老往外跑。补肾阴靠谁?熟地当仁不让。

麦冬和五味子降金生水,肺属金,在上,代表天上云气,肾属水,在下,代表山川大地,天上一下雨,土地就会变得湿润。

五味子这味药味道酸酸的,酸主收,所以五味子不仅能降金生水,敛肺补肾,它还能收,五味子一进到体内,就像结了一张大大的网,可以把补进去的阴液一滴不漏的收起来。

引火汤还专治阴虚火旺、肾阴亏虚,不光肾阳会犯上作乱,心火也会烧起来,因为心和肾往往是相互制约的。再用点茯苓,茯苓甘淡,也就是说它基本上没什么味道,这种甘淡的药物有什么作用呢?它能利尿。你用茯苓煮水来喝,喝完以后会发现小便次数变多了,这样就可以把身体里的虚火通过小便排出去。


引火汤所引之火,是肾阳虚衰,虚阳上浮之火。此火非六淫之火,而是人固有之火,一般认为是肾火,即肾之“命火”,又称龙火。

肾火位居下焦,一旦上浮,可呈下真寒,上假热的证候。下寒,则腰酸,下肢冷,溲清,便溏;上热,则面色娇红如妆,口舌糜烂,单、双喉蛾,鼻衄,目赤。

在剖析寒热真假时,应该认真辨析欲饮与不欲饮。若出现口虽渴而不欲饮,身虽热而反欲得衣,以及脉虽浮大而无力,或两尺虚弱,或见细数,或上盛下虚,或舌虽红而胖嫩等,皆为本寒似热之象。

《评选静香楼医案》云:“真阳以肾为宅,以阴为妃。”因而,治疗上重用熟地、麦冬填补真阴,肉桂、附子引火就下,使炎归于水中而不再上行,如此则不降火而火自降,阴阳得以相配而收“阴平阳秘”之效。

余在长期临床实践中,感到疗效不够理想,入肉桂5~10g,附片6~30g,牛膝10g后临床效果显著提高,名曰“加味引火汤”。

临床运用本方时,如阳虚不甚者,桂、附各5~8g;如阳虚甚者,附片亦可用至30g,但必须审证准确;如大汗亡阳者,附片必须重用,参、芪、龙、牡亦可加入。以上系余一得之见,或有未合于经旨,愿作引玉之砖,以求证于同道。


(二)“引火汤”临床应用

据余多年临床实践,以下各类情形,均可用加味引火汤治疗。

1.肾阳虚衰,龙火循经于咽喉,导致阴证乳蛾(扁桃体炎)、喉痹(慢性咽炎)。其脉皆沉细微或细迟,有时寸脉浮而虚数,扁桃体肿大而色淡红,咽部色正常或稍红,舌淡或嫩红,齿痕。治疗加寒酸咸之牛膝、人中白助桂、附引火下行,若火焰甚者,加黄连少许开水泡兑服。

2.龙火夹肝阳上冲于目,导致两目红赤。见尺脉沉细,肝脉弦大而虚,舌尖齿痕,目虽赤但无羞明畏光,热泪盈眶。当用本方引火归原,加白芍平肝以治肝体;肝喜条达,故加桂枝少许以达肝用;白睛属肺,故用甘寒之桑皮泻肺以清余焰。

3.虚阳上浮导致鼻衄不止。常见于过服苦寒之药损伤肾阳,使阴寒愈甚,格阳于上。若纯以凉血止血治标,鼻衄必甚。本方引火于下,加甘、寒、涩、平之药,如入肺止血的茅根、藕节以清热凉血止血,甚者加知母。

4.肾虚及脾,龙火飞越导致口腔糜烂。表现为尺脉沉细微或细迟,右迟无力,口腔两侧、下唇、齿龈、舌体溃烂,初起小者如芥,大者如绿豆,先是淡红疹点,继则溃处呈灰白凹陷,舌淡齿痕。本方加牛膝、人中白引火下行;加砂仁温运脾阳;如欲加速溃疡愈合,则加山药、鸡内金内服助消化,外擦愈溃疡。

5.虚火上浮导致口发燎泡。症见上腭、两颊、舌下黏膜燎泡如豆,如指般大小,且上下左右彼消此长,并游移不定,朝轻暮重,色淡红,微痛,伴痰稠量多。可用本方加浮石30g,蛤粉30g,尖贝10g。

6.虚火上浮导致舌系带囊肿。舌系带囊肿小如枣核,大如指头,长约3cm,随时间不同消长,一般午时缩小,子夜增大。以本方加黄连3g开水泡兑服。

7.龙火上浮导致齿摇牙痛。症见冷热俱痛,不能咀嚼。本方加善治肾虚牙痛之骨碎补,祛风镇痛之露蜂房。

8.外伤性癫痫。脑部外伤,轻则无妨,重则损伤脑导致肾精暗伤,脑髓空虚。或操劳过度,或怒气伤肝,或房事不节,使肝血日耗,肝风必动,表现为尺脉沉细迟短,舌淡而有齿痕,腰痛,耳鸣,情绪易波动,鼻衄,目赤,继则痫作。当用本方加血肉有情之鹿胶20g,紫河车10g以补肝肾精血,温肾阳以实督脉;白芍15g以实肝体;桂枝8g以实肝用。

9.封藏失职导致尿血频频(运动性血尿)。此病大多因负重太过,损伤腰肾。症见体力劳动后出现血尿,初期色鲜红,肉眼能见,继则色淡量少,并伴腰酸痛,休息后痛止,耳鸣,但无尿频、尿急、尿痛,尺脉细弱无力,舌淡有齿痕。本方加甘、咸、涩、平之桑螵蛸20g以补肾助阳固精,或甘、淡、咸、涩、平之芡实30~50g。

10.肾阳虚衰,督脉失养,龙火夹肝阳犯肺之过敏性鼻炎。症见尺脉细弱,寸脉浮数,鼻腔和上腭奇痒难忍,必用舌舔舐方能忍受,晚上需服安眠药方能入睡,舌淡有齿痕,尖部嫩红。本方加甘、淡、微寒之钩藤以平肝,或苦、辛、甘、寒之桑菊以治标。

11.虚火上浮,肺失肃降导致喘不得卧,痰稠如胶,咯吐不畅。可用本方加半夏6g,陈皮6g,尖贝10g,蛤粉30g,海浮石30g治之。

12.龙火夹肝阳之眩晕(如高血压病)。症见尺脉细弱,关脉虚弦,性情急躁易怒,稍劳动则头眩耳鸣,时而面部烘热,凉风拂之甚感清爽,舌淡有齿痕。当以本方加钩藤、石决明、龟甲以平肝潜阳;肾不纳气,气喘眩晕者,加沉香10g(细末兑药汁服);汗多者,重用山茱萸20~40g。

13.肾气不纳,龙火升腾导致气虚喘急。症见尺脉细弱或模糊不清,寸脉虚浮,膝以下多不暖,呼多吸少,喘息抬肩,甚则鼻唇舌皆冷,头汗如珠,瞬即亡阳。可在本方基础上重用桂、附,加沉香10g(细末兑药汁服),胡桃仁以补肾纳气,重则加人参20g,山茱萸30g,黄芪30g,龙骨30g,牡蛎30g。

14.肾虚火浮,冲气、肝气上逆导致喉中炙脔。症见尺脉细微,关脉弦,喉中如炙脔,吞之不下,吐之不出,饮食如常,舌淡有齿痕,苔多薄腻。

15.龙火不潜,胃气逆之呃逆。张锡纯谓,“桂枝能抑肝木之旺,使不横恣,又善疏肝木之郁,使之条达,使胃气之逆者能降,脾气之陷者能升”。故本方可加桂枝以疏肝平肝降冲逆,加赭石降胃逆而不伤正,加党参助脾气上升。

16.虚火上浮导致口不能张。症见突然牙关拘急,口不能张,不红肿,张口则痛。可内服本方并外敷加味玉枢膏,清浮越之火以芳香开窍。

17.虚火上浮导致迎香生疮,服清热解毒药物和应用抗生素1周无效者。其疮初如粟,渐大如卵,如覆杯,边缘不清。本方加五味消毒饮,标本兼治,数剂可愈。

上述诸症,俱可配合外治法。如导热散:吴茱萸10g,白矾10g,生南星10g,青盐5g。上药研细末,每夜用药10g,面粉30g,热醋调敷涌泉穴,男左女右。


(三)“引火汤”体会

1.谨守病机

肾之阴阳水火相互滋生,相互制约,保持动态平衡,人体才得以维持健康。如果久病及肾,或房劳伤肾,或久服凉药皆可伤其真阳。

2.把握关键

火分虚实,实火易辨易治,虚火难辨难治。临床可见“大实有羸状,误补益疾,至虚有盛候,反泻含冤”。阴证似乎阳,清之必毙;阳证似乎阴,热之反伤。或见本虚标实,或虚实互见,或虚多实少,以及真寒假热,假寒真热等。若非细心体认,是难于准确判断的。

3.掌握指征

肾阳虚衰,虚火上浮的指征是:

①舌淡有齿痕,苔白薄润者约占80%以上,舌嫩红有齿痕而润占10%左右。

②尺脉细弱,或细数无力,或浮大而虚,或尺弱寸大。

③大汗,非出自全身,多头汗,汗多质黏。

④身虽热而欲得衣,按其肌肤不热,且多上热下凉。

⑤面虽红,非满面皆红,而是两颧粉红。

⑥口虽渴但不多饮,且喜热畏凉。

⑦便秘而腹无拒按之象,溲频而色必清。

⑧眼虽红,无羞明畏光,热泪盈眶。

⑨呼吸促,常呼多吸少,常有肩息,口腔(咽、腭、颊、黏膜)虽红但色淡。

4.药物浅议

加味引火汤方中重用熟地60g为君;桂、附、戟为臣以温阳化气,即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”;佐以五味潜浮阳,麦冬清肺宁心,茯苓甘淡渗下以防阴药碍胃;使以牛膝导火下行。

临床之际更当视病情轻重,辨标本缓急,灵活应变,随证选药,总以吻合病情为当。下列诸药可供参考。

固本药:①温阳药:锁阳、肉苁蓉、补骨脂、杜仲、山萸肉、淫羊藿、鹿茸或胶、紫河车、狗肾等。②补阴药:山药、龟板胶等。③纳气药:沉香、胡桃仁等。④封藏失职者,加芡实、乌贼骨、益智仁。⑤气虚欲脱者,加人参、党参、黄芪。⑥脾阳虚者,加砂仁。⑦疏肝平肝降冲胃之气者,加桂枝。

治标药:①清热解毒药:桑叶、菊花、知母、黄连、银花、紫黄二地丁(紫花地丁、蒲公英)。②清热泻肺,化痰止咳药:桑皮、尖贝、浮石、蛤粉。③平肝潜阳药:石决明、白芍、代赭石、牡蛎。

实火宜泻,虚火宜温,是言其常。上浮之火毕竟是火,纯投温药,反有格拒,用适当的清热药反佐,疗效更佳。

除介壳类药物,俱宜泡开水兑药汁服。

治标药只适用于头面五官、心、肺、肝等疾,治本药重在治肾阳虚衰,腰膝、二阴诸病。

总之,读古人书不能死于句下。引火汤所治之病,又难又易,难在辨证难,如抓住肾阳虚衰这一病机,多年沉疴也易于治愈。

肾为水火之脏,肾阴肾阳共处一宅,通常情况下,这个阳要潜藏在阴里边,它要韬光养晦,然后自下而上地温暖周身,就像灶火煮饭一样。

闽ICP备2022007971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