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已茯苓汤(痛风类风湿关节炎、心衰、肾病、尿毒症、妊娠水肿)


方剂名】防已茯苓汤

【出处】汉·《金匮要略》

【类别】祛湿剂

【组成】防己三钱(9克)、黄芪三钱(9克)、桂枝三钱(9克)、茯苓六钱(18克)、甘草二钱(6克)。

用法】以水1200毫升,煮取400毫升,分3次温服。

【功效】益气通阳,利水消肿。

【主治】主治皮水,周身浮肿,四肢肿胀,四肢聂动者,舌苔白,脉浮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痛风关节炎、类风湿关节炎、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等病症。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坐骨神经痛、慢性心力衰竭、肾病综合征水肿、特发性水肿、妊娠水肿、急性肾小球肾炎、肝硬化腹水、急、慢性肾炎,营养不良性水肿,尿毒症等证属皮水水肿者。

【要点】

①症见四肢浮肿,按之没指,不恶风,腹肿胀如鼓,不渴,小便不利,舌淡苔白,脉浮。

②表虚之外邪内饮见四肢浮肿、聂聂动者。本方治浮肿,适用于表虚证的浮肿,当有汗出恶风症。

③脉浮,汗出恶身重,身肿,下肢肿重者。

【条文】

《金匮要略•水气病》第22条:皮水为病,四肢肿,水气在皮肤中,四肢聂聂动者,防己茯苓汤主之。

《金匮要略•水气病》第20条:“风水,脉浮,身重,汗出恶风者,防己黄芪汤之。”

《胡希恕先生注》本条本条形似风水,但实为皮水。二者脉皆浮,皆有水,区别在于有无表证,本条言但头汗出,表无他病,即知非风水之病。水性就下则下重,腰以下自前阴至腿肿甚,难以屈伸。

《倪海厦》防己茯苓汤,是水累积在肌肉、三焦淋巴系统里面。

①防己黄芪汤是用在风水,就是刚开始有水病在表的时候用的,而防己茯苓汤是用在皮水,就是当病走到半表半里中间时用的。

②防己黄芪汤证的人一定不会口渴,防己茯苓汤一定有渴症出现。

③防己茯苓汤 (水肿 利小便),水气为患四肢肿,通阳健脾利水长。

【病机】脾失健运,水湿停留,阻遏阳气。脾气虚弱,不能运化水湿,水气内生而逆乱,以此而演变为脾虚水泛病理病证。

要点】根据四肢水肿沉重,脘腹不适,或小便不利,舌质淡,苔薄略腻,脉紧或沉为用方审证要点。

西医】 慢性肾炎水肿、蛋白尿,心脏病水肿,肝硬化腹水,粘液性水肿,特发性水肿,充血性心衰合并水肿,贫血水肿等。

【导读】 防己茯苓汤主治脾虚水泛证,无论是心脏病水肿,还是肾脏病水肿,只要病证表现符合脾虚水泛证,用之即有良好治疗作用。笔者结合临床治疗体会,认为合理运用防己茯苓汤治疗泌尿系难治性疾病,则效果非凡。

【辨证】 脾虚水泛证:四肢水肿沉重,手足不温,体倦,肌肉跳动,或面目浮肿,舌淡,苔白滑,脉沉。

【解读】皮水为病则四肢肿,正不足于表,故水气乃得踞于皮肤中而不去。聂聂动,即微动状,与瞤动同属水气为患,若皮水病而四肢轰聂聂动者,宜以防己茯苓汤主之。桂枝、甘草、黄芪解太阳之表,防己、茯苓治在太阴,故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合病证。温脾利水,通阳消肿。

【加减】

小便不利者,加猪苓、泽泻,以增强泻湿;

大便溏者,加大腹皮、薏苡仁,以利湿实大便;

恶寒者,加附子、细辛,以通阳化湿等。

浮肿明显,加大腹皮生姜皮、桑白皮、车前子;

下肢肿,身重乏力,加大腹皮、木瓜。

肿甚者加猪苓、泽泻、玉米须;

大量蛋白尿者,重用黄芪,加太子参、菟丝子、补骨脂;

阳虚明显者,加仙灵脾、巴戟天;

阴虚为主者,去桂枝加女贞子、丹皮、生地、枸杞子、山萸肉;

伴咳喘者加葶苈子、杏仁。

小儿肾病综合征应用防己茯苓汤加减,药用茯苓、防己、黄芪、大腹皮各6克,桂枝3克,炙甘草2克,陈皮、焦白术各4克。

闽ICP备2022007971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