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山居庐万应茶小组方之四苓散、五苓散

万应茶真的能有求必应吗?

万应的含义是:精选成千上“万”药材,治疗多种疾病都能“应”验,所以叫万应茶。

很多朋友问我,你们家的茶为什么叫万应茶,是不是有求必应,什么病都可以治?我说不是,没有那么神奇。前几天厦门晚报的廖勇飞先生到我的工作室,送给我一本他自己写的书《山水楼里故事多》,里面有篇文章——采善堂万应茶济世奇缘。书中提到,万应的含义是:精选成千上“万”药材,治疗多种疾病都能“应”验,所以叫万应茶。廖勇飞先生对万应茶的理解非常透彻,这也正是我们堂联的本意:“采集名山药,善疗天下人”。

在百科中查到永定万应茶的成分:铁观音干茶、小茴香、白豆蔻、砂仁、木香、檀香、肉桂、白芷、桔梗、羌活、明党、山楂、前胡、猪苓、木瓜、肉豆蔻、大胡、大黄、陈皮、薄荷、白术、丁香、槟榔、半夏、紫苏叶、茯苓、白扁豆、香附、苍术、厚朴、香薷、枳壳、泽泻、甘草等。里面有三十三味中药(与我们祖传制药手册不尽相同),暂且依据这三十三味中药来看,要从中医药学的角度去论述万应茶的具体功效,是一件很难的事情,因为几十种中药组成的复合产物,其性能必定非常复杂。

图片

我从家族历史资料里中找到一张1947年的产品说明书,功效说明主治:外感发热头眩咳嗽、行途坐舟郁结口渴、食伤呕吐腹痛泄泻、诸般积聚饮食不进、四时不正山岚毒瘴、红白痢疾里急后重、胸膈痞满饱胀不消、饮酒伤脾恶心闷乱。这些功效都是经过两百多年临床验证的。但是两百多年中,疾病的发展变化也非常快,很多当年难治的病已经变成很简单了,有些当年没有出现过的疾病却出现了,所以中医药的发展也得跟上变化。万应茶药方里的中药不是简单的加减,而要根据病症,符合中医药学君臣佐使的用药规律。简单的中药加减好比一群乌合之众,只有符合君臣佐使的用药规律才能组建一支正规军,才能出色地发挥药效。万应茶药方中包含一些经方或者一些经方的大部分药物组成,因此我认为,如果将这些经方拆分开看,可以更深刻理解万应茶的功效,也可以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,并且可以研究在万应茶的基础上做一些加减方,以治疗不同的疾病。

这次,我先阐述万应茶里的小组方四苓散和加强版的五苓散。四苓散中有茯苓、泽泻、白术、猪苓,比五苓散少了一味桂枝。上述万应茶药方中虽然没有桂枝,但是有肉桂,二者同出一物,皆有温营血、助汽化、散寒凝的作用。方中还有白芷,白芷解表散寒,祛风止痛;所以白芷加肉桂,完全覆盖了桂枝的作用。因此茯苓、泽泻、白术、猪苓,肉桂+白芷,可以理解为加强版的五苓散。五苓散包含四苓散功效,以下不再论述四苓散。

图片

此次抗击新冠疫情,中医三药三方起到重要作用,其中使用最广的清肺排毒汤是由汉代张仲景所著《伤寒杂病论》中经典方剂组合而成,其中就有五苓散,包括:麻杏石甘汤、射干麻黄汤、小柴胡汤、五苓散。

五苓散为祛湿剂,具有利水渗湿,温阳化气之功效。主治膀胱蓄水证。小便不利、头痛微热、烦渴欲饮,甚则水入即吐;或脐下动悸,吐涎沫而头目眩晕;或短气而咳;或水肿、泄泻。舌苔白,脉浮或浮数。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、水肿、肝硬化腹水、心源性水肿、急性肠炎、尿潴留、脑积水等属水湿内停者。

方义:本方主治病症虽多,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,膀胱气化不利所致。在《伤寒论》中原治蓄水证,乃由太阳表邪不解,循经传腑,导致膀胱气化不利,而成太阳经腑同病。太阳表邪未解,故头痛微热;膀胱气化失司,故小便不利;水蓄不化,郁遏阳气,气不化津,津液不得上承于口,故渴欲饮水;其人本有水蓄下焦,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,致水入即吐,故此又称“水逆证";水湿内盛,泛溢肌肤,则为水肿;水湿之邪,下注大肠,则为泄泻;水湿稽留肠胃,升降失常,清浊相干,则为霍乱吐泻;水饮停于下焦,水气内动,则脐下动悸;水饮上犯,阻遏清阳,则吐涎沫而头眩;水饮凌肺,肺气不利,则短气而咳。治宜利水渗湿为主,兼以温阳化气之法。方中重用泽泻为君,以其甘淡,直达肾与膀胱,利水渗湿。臣以茯苓、猪苓之淡渗,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。白术、茯苓相配,佐以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谓:“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气化则能出矣”,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,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,解表散邪以祛表邪,《伤寒论》示人服后当饮暖水,以助发汗,使表邪从汗而解。

由此可知万应茶对水湿内盛,膀胱气化不利所致的疾病,应该有很好的效果。

我们再看看清肺排毒汤,以辨证论治为依据,由四个经方组合而成,在抗击新冠的治疗中,起到很好的效果。而早在两百多年前,万应茶就是用这样的组合思路,根据病情特点,用大复合的中药处方去解决病症。这不是简单的药方加减,而是一定数量的经方组合或者大复合的中药处方。这对现代新型疾病的治疗,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。

当然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。比如此次新冠疫情,不管是从六经辨证、脏腑辨证或是三焦辨证,很难系统地论证疾病的变化过程。中医讲究天人合一,上观天文、俯察地理;但是从今天来看,古代对天文地理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,因此我们今天应该更系统、更科学地去完善中医的理论体系。


收录于合集 #中医讲堂



闽ICP备2022007971号-1